临近重阳节,在省城工作的陈静要回趟晋南老家,她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平日生活简朴,很少出门,衣服、鞋子也多年未买过新的。陈静特向单位请了半天假,沿着省城长风大街,见商场就进,打算为家中老人购买几件过冬的新衣。原本想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商场要啥有啥,为老年人买点东西很方便,但陈静转了三个多钟头,仍是空手而归。“姑娘,你几时见过大商场卖老年人的衣裳?要给老人买衣服,不能去那些‘上档次’的商场,应该去服装批发市场或是解放大楼那样的老商场。”回到小区,几位与父母年龄相仿的邻居这样对陈静说。
“品牌太少、档次较低、柜台难觅。”搞市场营销的陈静经过一上午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当前老年人服装市场的特点。
服装城是老年服装集散地车多人杂,老人不敢单独去
无独有偶,家住太原火车站附近的张璐也想为父母、公婆添置几件秋装,但她会选地方。“我跟你打赌,不出两个小时,四位老人的衣服全能买上。”张璐带着母亲在家门口打了辆出租车直奔服装城。“商场的衣服太贵,而且很多款式不适合我们老年人穿,舒适度远比衣服外观更重要。服装城的衣服不仅价格便宜,款式也比较多。”张璐母亲称,几乎每个季节,女儿都会带着她出来买衣服,市区里的大商场、品牌店也都去过,不是尺寸、颜色不合适,就是价格高得难以接受。“年轻人的时装过了季,很容易淘到打折货,但老年人衣服打折的情况不多。店开在这里,顾客也不是很多,生意不好做。”在服装城经营中老年人服装生意多年的许老板说,服装城是老年人用品的主要集散地,因为物美价廉、品类多,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但作为服装批发市场,四周车多、人杂,老年人没有家人陪同,很少会到这里来买衣服,而且如今,子女们上班忙,哪有工夫专门来为老人买东西?
大商场门槛高价格贵老年人接受不了
“我记得那件衣服是鸡心领,周围有一圈小碎花,颜色偏枣红,有点蝙蝠衫的感觉,但腰这边要往里收一点……”在距离许老板的店不远的另一家服装店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手舞足蹈地描述着一件衣服。遗憾的是,老人家描述了半天,服装店老板摇摇头表示没有。“前两天,我和女儿在燕莎看到一件羊毛衫,颜色、款式都过得去,但价格太高了,定价4000元,打了折还要2000多元。女儿执意要买,我说什么都不让。”老人家说,女儿虽然一个月能挣得五六千元,但拿2000多元买件衣服,她接受不了,自己一辈子节俭惯了,不能这么铺张。“我们老年人的心理价位是,一件上衣最多200元,贵了就是浪费。”“如今的商场哪有这个价?”站在一旁的服装店老板说,前不久,他的一个朋友打算进驻王府井百货,单进场费就要几万元,这还不算店面租金、装修、培训、广告、雇员工资等,而且,每个月还要根据营业收入返商场利润。自然,大型商场会将消费人群指向青年、中年人。“老年人是非常‘精明’的消费群体,他们要求的性价比较高:价格公道、面料要好、款式要新。一上来先摸是不是纯棉的,几十元的东西还要求这么高,商家还挣啥?”
老年消费市场待开拓专卖店将大受欢迎
“在国外,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商品到处都是,比如方便老人使用的粗杆笔,加木柄的餐刀或是老年人玩具,还有带放大镜的指甲刀,可自由调节音量的增音电话机……但国内市场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涉及老年人使用的商品除了按摩器、保养品等医疗保健品外,几乎难觅踪迹。”经营老年人用品网店的刘炜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老年服装市场还是一块“处女地”,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与定位,产品结构单一,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老年服装产业市场空间很大。“根据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到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刘炜拿出一张《光明日报》给记者看,“所以,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产业产值约10000亿元,其中仅老年服饰每年至少有2000亿元的消费潜力,这说明我国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巨大。”
打开淘宝网,输入关键字“服装”,搜到店铺13万多家;将关键字更换为“老年服装”,搜到的店铺仅有5000多家。老年服装在淘宝网服装销售中的占比为3.8%。“蛋糕很大,但这是一块过了时的‘槽子糕’,不好看、味道一般、利润微薄,谁能看得上。”老年人这样调侃老年人消费市场。但心态越来越年轻化的老年人还是希望在社区、在家门口附近,有一家适合自己购物消费的专卖店。
见习记者 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