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管部门:相关法规中没有对“灯语”的规范规定 最近,一条“学会5种常用灯语礼貌提示车友”的帖子在微博上火了,光微博关键词搜索就能搜到6万多条。远光灯、近光灯的简单转换就能表达不同的内容,神奇的“灯语”受到网友追捧。
8月22日,记者走访交管部门了解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没有对“灯语”的规范规定,交管部门也不会强制推广“灯语”。
网传5种“灯语”受追捧
最近,一个名为“学会5种常用“灯语”礼貌提示车友”的帖子在网上着实火了,进入微博后,很快被多家实名认证的微博转发,其中还不乏很多交警官方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网帖开头就说,“‘灯语’是一种通讯工具,用灯光一明一暗的间隙做出长短不同的信号来传递信息。”随后的内容中总结了5种“灯语”,包括绿灯亮后前车不走,“灯语”为大灯闪一下;夜晚遭遇强灯闪眼,“灯语”为闪两下大灯提醒,亮双跳表示不满等。
微博一发出便引来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说,“自己还是新手,这个帮助太大了。”有网友则认为,“光自己知道没用啊,若别的车的司机不知道还不是白搭?”还有网友建议,交警部门应将这些“灯语”推广。
版本很多驾考中不涉及
有28年驾龄的司机徐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上世纪90年代初的很多老司机会用“灯语”或者“喇叭语”。一位驾校的教练告诉记者,汽车“灯语”最早只有大货车司机使用,逐渐约定俗成,许多小轿车驾驶员也开始用“灯语”,方便行车时交流。
记者了解到,此类在民间流传的汽车“灯语”有很多版本,意思完全不相同,有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在有些版本里,三下远光灯表示“对不起”“不客气”等意思;但在另外一个版本中,三下远光灯则是在提示被晃车辆车门没关严,或是车胎亏气。
记者从太原市车管所了解到,科目三夜间模拟考试中,5种“灯语”都不在考核范围内。驾校教练王建宇告诉记者,平时练车时教练主要教学员在遭遇会车、上下坡等情况时如何变换远近光灯,基本与驾考大纲里要求的内容一样。对于“灯语”,也只是偶尔提一下。
只是习惯不是强制要求
太原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道路安全法》中,并没有关于5种“灯语”的规定,只是对远光灯的使用进行了规定,“其实,‘灯语’更多是司机的行车习惯,并不是法规的强制要求。”针对推广汽车“灯语”的呼声,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开斗气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并线造成的剐蹭事故也特别多,这种友善的示意确实不错,可以缓解他人的不满。不过,不论是“灯语”还是“喇叭语”,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司机驾驶技术不熟练,在错车时路又窄,就别考虑再去闪灯、按喇叭了,很容易影响方向盘的操作。这位负责人说,汽车“灯语”只能是倡导有条件的司机学习使用,但并不是法规的强制要求,暂时没有全面推广的计划。
记者了解到,去年北京市东城区曾推出一套官方“灯语”,不过当地交管部门强调“灯语”只是倡导,并不是法规的强制要求。
一线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些“灯语”早有耳闻,平常执勤时也见过不少。在实际的开车过程中,司机之间想直接交流并不现实,而利用灯光变化进行一些交流则方便多了。不少司机一遇到情况就狂按喇叭,这样的催促方式会让人反感,也制造了噪音,还可能会起到相反作用,如果改用特定的灯光变化来提醒,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交警也提醒,“灯语”不能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抵触。比如网帖中提到的“双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闪”,一般是在车辆发生故障、临时停车等紧急情况下,以及遇有雾、雨、雪、沙尘等能见度小于100米的气象条件下才能使用,不能滥用。
“灯语”最好别随意使用
有10年驾龄的货车司机郭师傅说,“灯语”其实是一种马路用语,开车时司机之间交流受到限制,但使用灯语能传达一定的语意。“如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前面的车主走神了,没留意到绿灯亮了,这时向他闪一下大灯,意思就是在催促他赶紧起步。”郭师傅说,“灯语”和人的语言一样丰富,就像是司机之间约定俗成的暗号。看懂了“灯语”,不仅有助于行车安全,还能在行车过程中感受到一缕温馨。
交警还建议,“灯语”只作为行车过程中的驾驶参考,最好别随意使用。例如“遭遇强灯闪眼,两下大灯提醒,亮双跳表示不满”这条灯语,因没有明确法规规定,对面车道驾驶员看见,还有可能误读为挑衅。
网传5种“灯语”
1 绿灯亮后前车不走
“灯语”:大灯闪一下
2 夜晚遭遇强灯闪眼
“灯语”:闪两下大灯提醒,亮双跳表示不满
3 遇到车辆要并道
“灯语”:大灯一闪同意,连闪拒绝
4 发现邻车有问题
“灯语”:大灯连闪三下
5 后车跟车太近
“灯语”:阶段性亮刹车灯
○链接
不少不文明驾车行为都跟“灯”有关
在行车中,不少不文明驾车行为其实都跟“灯”有关。记者邀请交警部门,盘点了这些和车灯有关的不文明驾车动作。
A 市区夜间行车开远光灯
不文明举动:市区道路在夜晚照明良好,开着近光灯足够了,但很多车都爱开着远光灯甚至雾灯,而且会车时也不换灯光,严重影响对面车辆和前车驾驶员判断能力。对方车辆闪灯提示也无动于衷。
标准动作:在车辆密集的市区只能使用近光灯,在乡间或高速公路也只有在不影响对面车辆视野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远光灯。至于雾灯,只有在大雾或大雨天气情况下才能使用。
厌恶理由:不顾及别的车辆的感受而盲目使用远光灯,涵养再好的驾驶者都有想用远光灯与其“对射”的冲动!
B 行车并线不打转向灯
不文明举动:强行并线是一些司机长期驾驶的习惯甚至爱好,还不打转向灯,往往让后面的车措手不及。他们的解释是,如果打了灯后边的车也未必会让,来个突然袭击更加容易变线。
标准动作:按照惯例,变线前应先观察一下前后车以及相邻车道的状况,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提前3秒打灯,给前后车一个提示,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变线。
厌恶理由:在城里开车,由于车流密集,变线确实不容易,但因此而搞突然袭击,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更容易导致其他车辆不满。事实上,频繁变线本身就是缺乏安全行车素养的表现。
C 雾天开车不开雾灯
不文明举动:今年以来,雾霾天气不断,但原本应该恰逢其时派上用场的汽车雾灯,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车主们集体遗忘。记者曾在街头统计发现,九成以上的车主行驶时不打开雾灯。而他们的理由是,“在市区里车速不会太快,也能看清,没必要开灯。”这可让后车叫苦不迭,“一刹车就紧张,就怕追尾。”
标准动作:行车上路,当能见度低于20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时速不超过60公里;能见度低于100米时,要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
厌恶理由:“汽车的雾灯分为前雾灯和后雾灯,前雾灯的作用并不是照明,而是提供一个高亮度的散射光源,这个光源的强度是为了穿透浓雾,起到提醒对面驾驶员的作用。后雾灯的作用是在雾、雪、雨或尘埃弥漫等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中让后方的车辆能够发现自己。”看看专业人员怎么说,开雾灯主要是为了对后车起到警示作用的,开车可不能太自私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