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的雄壮大幕已经拉开。组织实施好这项工程,关键在开局,开局在项目。
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是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主战场。我们知道,这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项目选择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能邯郸学步。如何选好选准项目呢?本报记者专门采访有关专家、领导干部,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目选择的意义、注意的事项和把握的原则等等,以期促进产业项目的对接落地与高效实施。 产业扶贫的重点在于发展产业,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好的项目。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既是起点,也是赢点。
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认为,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项目选择,要在全省农业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的规划布局这个总体框架下,结合各地“一县一业”发展实际,立足区域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注重把握适度规模经营、吸纳带动农民生产就业增加收入这三条原则,在精心谋划和确定一批能够适应大企业进驻,实施区域化、规模化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企业产业扶贫三大开发任务同步协调推进。而企业进入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开发,一定要从当地区域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发展能够吸收带动农村劳动力生产就业,形成规模开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项目。比如,一些地方“四荒”地资源丰富,企业可通过土地流转,开发利用“四荒”地,也可对耕地实行规模经营,这样的话,农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也能通过参与产业开发获得务工收入。
王立伟说,目前我省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还比较落后,但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这几年已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具备一定产业开发基础的扶贫龙头企业。企业发挥自身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的优势,可以是采取注资入股、买断经营等方式带动本土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可以是引进省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可以是直接创办领办新的龙头企业或从事产业基地建设,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实施规模化开发。总之,企业产业扶贫开发,既要在方式上多种多样,也要把握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统筹推进。
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关键是贫困地区,难点是贫困人口。王立伟说,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是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主战场,抓好这两大区域的产业扶贫开发,也就抓住了农民生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牛鼻子”。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必须把目光聚焦到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贫困群众集中的地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是直接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精确瞄准,也可以是通过项目覆盖和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区域瞄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开发项目,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方式,最终都要做到瞄准贫困乡村,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 赵建军 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的欠缺于资源、有的束缚于观念、有的落后在人勤天不济、有的落后在天帮人不力。凡此种种,要求参与产业扶贫的省属企业针对具体区域、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省国资委副主任狄重阳认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今年开始,省国资委将在五年的时间里投入500亿元参与我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省属企业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造成贫困、落后的深层次成因,对症下药,一病一药,将不利于发展的劣势变为利于发展的优势,以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撬动贫困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农企互利双赢,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即“产业扶贫,转型跨越”;把握“三个结合”,即“脱贫和减贫相结合,资金帮扶和机制帮扶相结合,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高效现代农业相结合”;开展“五大工程”,即“联系群众的民心工程、改变作风的示范工程、转型跨越的纽带工程、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号工程、增收翻番的千秋工程”;达到“三个着力”,即着力提高和扩大贫困地区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着力培育和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着力修复和强化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贫困地区人勤奋、天帮忙、外扶持、内变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据悉,结合各企业前期论证的项目,目前省国资委已经确定了十条路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养殖、干鲜果经济林、中药材生产加工、农产品加工、农业物流产业、生态旅游开发,土地整理、盐碱地和“四荒”地开发利用等。狄重阳说,这十条路径是围绕我省农业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规划、产业扶贫三大任务确定的,符合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各企业应在实施中以这些路径为基础,从产业方向、商业模式和市场培育几个方面全方位布署,确定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经济性好、吸纳就业人数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示范项目。同一区域内的省属企业要形成九龙治水的合力,打一场规模化的产业扶贫开发战役。
本报记者 武俊鹏 从近几年实践看,我省已基本形成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时空分布相一致的农业生产功能分区。省农业厅副厅长董希德认为,百企千村产业扶贫要紧紧围绕我省特色现代产业的规划,合理布局,选准项目。一要依据“七大产业振兴和翻番工程”来布局,就是要把项目定位在我省粮食高产创建、杂粮产业振兴、畜牧产业翻番、设施农业建设、果业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崛起、酿造产业提升等七大产业开发工程区域内布局规划。二要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来布局。按照我省“十二五”末,建设10000个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60个 “一县一业”基地县、以及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的目标要求,制定帮扶村、帮扶县产业发展规划。
具体到大中型企业带动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董希德建议:一是要结合产业政策谋划发展。要研究中央和省里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找准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倾斜方向,积极争取扶持和补贴。在产业扶贫中,要注意对我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运用。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将会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山西各地资源禀赋不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开发投资领域。三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和谐发展。要坚持群众路线,从农民中来,再到农民中去,认真了解农民要求,切实保护农民实际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获得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业。四是要加强农企联营双赢发展。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而不是代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产业扶贫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企业要与农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和强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五是要强化市场引导,有的放矢地发展。要认真研究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深入扎实地搞好项目调研论证,广泛吸收农业项目运营的实践经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本报记者 段伟华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以及市场优势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相结合,通过“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的方式,实施区域化、规模化的产业开发扶贫,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产业支撑,为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也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实施好这件事,关键是要选好项目。怎样选项目,才能让农民得实惠,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潘云认为首先应该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上选项目。
百企千村工程,其核心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产业开发,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我省贫困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丰富,其劣势在于缺乏资本、技术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我省虽然特色产业众多,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开发不足,只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因此,企业开展百企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应该把自身的优势和贫困地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实现双赢。对于项目的选择,潘云具体讲到:首先要在特色上做文章,要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作为开发的主攻方向;其次要在区域化种植上下功夫。“小”产品如何做成大市场,“小”农业如何做成现代农业,核心是要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因此必须实行连片开发;第三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求效益。要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方式,积极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潘云还认为应在开发性农业上做文章。我省贫困地区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利用这些“四荒”资源进行生态建设、产业开发、旅游观光可以说潜力巨大。各地应积极采取承包、租凭、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方式,为企业开发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抓住机遇,以高水平规划为起点,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以市场化开发为导向,打造一批水土保持、土地整理、产业开发、生态建设“四位一体”的示范园区,促进企业转型、农民增收和生态治理,形成多赢的新格局。
本报记者 范 珍
相关链接
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方式
与省外企业合作开发型
山西潞宝集团与山东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一期投资10亿元,在沁县建设集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宰杀冷藏、肉食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已完成投资7亿多元。建设8个肉鸡养殖基地,肉食加工、冷藏和饲料生产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与本地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型
同煤集团朔州煤电有限公司以货币形式出资入股,朔州市老牌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净资产出资入股,合作总投资1亿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瑞士燕麦片、燕麦米生产线,在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食品工业园区建设5万吨燕麦杂粮食品项目。
直接创办高效农业园区型
由煤炭企业转型投资3.8亿元兴办的太原市九牛牧业,从新西兰引进优质奶牛品种,从法国、德国等地引进先进的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奶牛养殖、原奶生产、有机肥加工、大棚蔬菜及食用菌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示范养殖园区和全省规模最大的优种奶牛产业化繁育基地。
龙头加基地带农户规模开发型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在武乡、闻喜、沁水、汾西等县建设肉鸡产业化项目。公司规划“十二五”末,实现年加工肉禽4亿只,年加工饲料200万吨,年销售额200亿元以上,创造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户农户致富。
省外企业带动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型
2010年,河北承德露露集团与大同绿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规划投资3.3亿元人民币,建成年产4.95万吨杏仁露、6万吨核桃露、10万吨脱苦杏仁的生产线。大同绿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技术、市场、经营等方面获得露露集团的帮助,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省外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农业高效园区型
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阳曲县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投资20亿元,在阳曲县大盂镇建设山西宝迪食品园区。项目预计2014年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可达到种猪养殖10万头、肉鸡养殖1000万只、屠宰生猪200万头,年产饲料20万吨等,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安排2500人就业。
本报记者整理
短评 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合作是共赢的捷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携手共进才是发展的道理。非洲草原上,当水牛肩并肩、犄角一致对外的时候,再凶猛的狮子也会落荒而逃,这就是 “抱团”的优势。
“抱团”的形式有多样,既可以是国企民企间的互通有无,也可以是省内外企业间的合作发展,还可以是大小企业间的相互扶持。概而言之,“抱团”是企业合作精神的生动描述。“抱团”让企业做大做强,走向成功。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开展理性竞争,已在企业中形成共识。倘若能够与别的企业良好互助,取长补短,哪怕是有利益冲突,只要解决好利益分配,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何乐而不为?
五个手指,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握紧了就是一个坚硬的拳头。当前,合作共赢是被广大企业普遍接受的理念,但要使这个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就必须化为行动,落在实处。
本版策划:郭民民 本版制图:薛海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