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其人,先见其书。当小编捧起这本厚厚的书时,诗画娟雅,文章厚重,“才女”二字便浮现在脑海,一种文人墨客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而当小编见到省厅交管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月到天心》一书作者李宛琼时,一身警装,又添一份英姿飒爽,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迷人的风度。相互交谈之时,更被她的知识底蕴和谦逊所折服。 不为繁华易素心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坛欣欣向荣,朦胧诗唱响华人世界,一大批优秀言情、武侠小说崭露头角,风流不让古人,文学热席卷全国。正当妙龄的李宛琼,和那个年代的所有青少年一样,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理想和梦幻,这些时代烙印滋养了她的才情,为她学习、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写作基础。她自小便是校文学社、县文联的追随者。在二十一世纪初博客繁花似锦的岁月,她又投身其中,和一帮博友吟诗作赋,相互唱合,夹叙夹议,写下了四五十万的文字。多少年过去了,当年天真烂漫的文学少女而今已为人母,一路风风雨雨,华发初生,却依然痴心不改。 
《月到天心》作者李宛琼 她说,我的社会活动不多,交际不广,这些文字是我的密友,是我的导师,陪伴我走过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给我带来无尽欣慰。感谢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让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如此便捷,得到这么多志趣相投的文友。也感谢那些多年来欣赏和刊登拙作文章的媒体编辑记者,给予我坚持下来的能量。在新书成型过程中更是得到许多文坛前辈和尊长的扶持,让我有勇气走上出版的殿堂。时过境迁,我希望以更成熟的姿态走下去,再次投入学习和积淀的过程,展开一段新的旅程。这些,都无关乎岁月。 一场与“明月”的邂逅 《月到天心》算是李宛琼的处女作,这本书既水到渠成,又来之不易。十年磨一剑,文章的写作时间跨越10余年,选录的近100篇文章大多来自她的400余篇博文,而从整理集结,修改设计到出版印刷,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当见到成品时,她感慨万千。《月到天心》诗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记载了十余年来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像一行行足迹,浸染着岁月的光晕;而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形式活泼,文风清新,文中人物事件跃然在目。“飘零的云絮”“冷眼看世界”“浅吟低唱”“休闲五味”四个篇章精彩纷呈,特色鲜明,让读者徜徉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古今中外、自然社会,都被她收于眼底,写于笔下,与读者展开一个别样的视野。 
谈到书名,李宛琼用因缘际会来形容。初稿取名“此情可待成追忆”,但总觉得太过浅白,无法表达应有的意境,于是她便海选诗书,搜肠刮肚苦苦思索。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宋代哲学家、诗人邵雍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不由拍案叫绝,诗中所言清幽旷远、超然物外,正与自己要表达的意境相似,兴味相投。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向代指善良、美、清净、光明,多年来默默笔耕,文章文字积极明朗,致力于追求真、善、美,不正好贴切!定下书名,众人皆连连称好。而在随后查阅相关资料,惊讶地发现明月又与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家以明月来隐喻人应具备的真善美的佛性所在、真理所在,不由感叹,以为冥冥之中早有天意。 画是诗中境 诗是画中禅 为什么拿到书,会让人首先想到“才女”二字呢,是因为李宛琼不仅文学底蕴深厚,还喜欢国画,去年10月,曾参加公安部文联天津美院花鸟画高研班学习,书中刊有她的几幅工笔、写意国画作品,或古朴浓丽,或清雅宜人,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她说,诗书画本一体,好的诗诗中有画,好的画画中藏诗,需有高古意境,要耐人寻味,这就是所谓诗情画意。工笔画要有意境,造型要准,线条色彩都要有表现力;而水墨写意讲究浓淡相宜,疏密有致,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这是说笔墨的关系,布局的美感,而诗文写作也一样。古人作画,要提诗落款,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字要好,诗也不能差。好多文人,同时又会画画,也是书法大家,身兼数艺,相辅相成。总之,诗言志,画传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风荷图 2015年秋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能写出好作品、能画出好作品,都离不开学习。李宛琼说,自小酷爱读书,不幸早早地便戴上了眼镜。而一路走来,成长环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上小学初中时,有一位邻居阿姨是图书馆馆长,便经常随她去图书馆看书,一读就是一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悲喜剧,《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她早早便认真读过,那些经典的台词,曲折传奇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她,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浓厚的中西方古典文化吸引着她,读到喜欢的段落句子,就用摘抄本记下来,有厚厚的好多本。因为读书多,无意中便积累了很多词汇、典故,写的作文总是受老师表扬,而各种作文竞赛、县、地区的报刊上也经常出现她的文章。自发的喜爱之情,强烈的求知探索欲,以及身边人的鼓励,让她体会了读书的乐趣,年龄段不同喜欢的书不同,但案头总有几本书在读。 
犹有花枝俏 1993年冬 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宛琼认为,读书既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写作的必由途径,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不至于空有一腔热情,却不知怎样用文字表达,或者落笔苍白,言之无物。读书提高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可以医愚,书卷多情似故人,可以解忧,晨昏忧乐每相亲,可以去俗,看的经典多了,掌握的知识多了,潜移默化地就用到了自己笔下,文字便自然生动起来。画画也是这样,读书然后方知画。岁月蹉跎,韶华易逝,而在静谧的夜晚,我写我想,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可以祛除喧嚣的浮尘,探求灵魂的深度,是一个自我进步和提升的过程。 开卷有益,恰值世界读书日之际,来谈读书之乐,正如古人所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工作要竞争、生活要竞争,人人都背负竞争的压力不得喘息,少有人能顾及真实感受,听从心灵呼唤。而灯红酒绿,处处都是诱惑,能经得住诱惑坚守内心追求的也很少,人需要走出去领略,也需要走回来放下,自己领悟。读书,正是一个心灵可以放松和栖息的最佳方式。阅读是快乐的,和一本书促膝交谈,就等于有一位良师益友,带你成长,为你开拓眼界,为你指点迷津。 谁说警服之下只有繁忙的工作和粗糙的生活?警察的生活,也有诗和远方。最后借用李宛琼在书最后跋所说,“也希冀,简陋闲散的文字,可以遇到喜欢的读者,会引起一丝共鸣,那年那月、那人那事,也曾从你的身边走过。”“也许,在某个月华如水的夜晚,与这些浓浓淡淡的文字促膝而谈,你会微微一笑;也许,在夕阳的红晕里,拂去尘埃,将这沉甸甸的书页捧在掌中,阳光也会照进你我的心里……”(高越) 《月到天心》作者简介:李宛琼,1971年生,山西省交城县人,1992年毕业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后进修本科,现就职于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省内报刊多次发表诗文作品,著有诗文选《月到天心》;曾多次参加省直机关书画展并获奖,2015年,参加公安部文联天津美院花鸟画高研班,成为公安部文联美协会员。
|